close
胃炎,木香,慢性胃炎,功能,甘草
提問: 胃炎
請問什么是紅斑彌漫性全胃炎?怎樣治療?
医师解答: 胃鏡檢查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最主要、最可靠的診斷方法。其胃鏡下表現有以下幾點:   充血性紅斑:系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主要表現,由于胃粘膜表層毛細血管充血所致。充血與不充血的粘膜交織呈現花斑狀或條狀,條狀充血常見于皺襞隆起處。紅斑的邊緣模糊不清,但易與周圍正常胃粘膜的橘紅色相區別。充血性紅斑多局限分布,但亦有彌漫性分布者。   水腫:可見胃粘膜腫脹濕潤感,反光度增強,粘膜皺襞增厚且柔軟,胃小凹明顯。   紅白相間:當充血性紅斑與粘膜水腫交叉存在時,可出現紅白相間,但白色處粘膜稍隆起,并以充血紅色為主。   粘液增多:胃粘膜表面附著粘稠的灰白色或淡黃色粘液斑,多由破壞的粘膜組織、炎性滲出物與粘液組成,因水不易沖去,粘液斑僅在炎癥明顯時出現。   粘膜下出血:胃粘膜可出現斑點狀、斑片狀或條索狀出血,可為鮮紅色新鮮出血斑點或棕色陳舊性出血斑點。   糜爛:胃粘膜炎性剝脫,形成局限性或大片糜爛灶,糜爛面上常覆蓋有附著性粘液斑。   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鏡下可分為:①單純型;②出血型;③糜爛型三種。凡具有上述前四項者為單純型;伴有上述第五項者,密布小片或彌漫出血斑片者為出血型;伴有上述第六項者為糜爛型。  針灸療法:臨床上常選用內關、中脘、足三里、陽陵泉等穴。痞滿甚者,加刺膻中、章門;情志抑郁者,加刺期門、太沖;上腹痛甚者,加上脘、梁丘;食滯者加解溪;長期消化不良者,加刺下脘、胃俞、脾俞。亦可采用灸法,選用中脘、足三里、胃俞、脾俞等穴,使用艾條灸或隔姜灸,均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。   水針:穴選脾俞、胃俞、相應夾脊、中脘、內關、足三里。   方法:選用紅花注射液、當歸注射液、阿托品0.5mg或普魯卡因1.0%注射液,注射于上述穴位,每次1~3穴,每穴1~2ml。   推拿療法:慢性淺表性胃炎推拿治療可有摩腹揉穴法、臟腑點穴法、指壓配合呼吸法、推顫運點捏脊法等八種手法,尤以摩腹揉穴法為常用。其主要由摩腹、按揉足三里穴、按揉胃俞穴、膏擦足太陽膀胱經四個環節組成,以患者中脘穴為中心,作環形按摩10~15分鐘;然后醫者按揉雙側足三里穴,得氣后繼續按揉100次左右;此后再按揉胃俞穴,得氣后再按揉100次左右;最后暴露背部,醫者在兩手小魚際涂抹少許水楊酸甲酯凡士林油膏,緊貼患者背部自肩胛骨內側緣至髂嵴,沿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,直線來回摩擦1~2分鐘,局部有明顯的紅熱反應。每日或隔日1次,30次為一療程,隔1~2周后可重復。   其他療法   ①吳茱萸1份、食鹽2份。用法:將吳茱萸研成細末,加入食鹽拌勻,在鍋內炒熱,布包熨于臍部,持續40分鐘,每天熱熨2次。主治:寒邪客胃型淺表性胃炎。   ②生姜、烏梅各適量。用法:用開水浸軟后擦舌,每日5~6次。主治:胃失和降型淺表性胃炎。   ③金沸草、代赭石各等份。用法:共研為細末,以醋調后,涂于胃脘部。主治:胃失和降型淺表性胃炎。   ④灶心土、蔥白、吳茱萸、薄荷各等量。用法:上藥共為粗末,用醋炒熱,布包熨于胃脘部。主治:脾胃虛寒型淺表性胃炎。   ⑤沉香、小茴香、乳香、肉桂、麝香等。用法:制成膏劑,每次1貼,微火化開,貼于胃脘部。主治:脾胃虛寒型淺表性胃炎。   ⑥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白芍、甘草各適量。用法:共為細末,以涼水調成糊狀,敷于臍部,外用紗布覆蓋,膠布固定,每2日換藥一次。主治:熱邪阻胃型淺表性胃炎。   ⑦艾葉適量,黃酒2份,陳醋1份。用法:將艾葉揉爛,加入黃酒,陳醋拌勻,在鍋內炒熱,分成2份,用布包裹,趁熱敷于胃脘部,冷則更換,每次40分鐘,每日1至2次。主治:寒邪客胃型淺表性胃炎。   ⑧三棱15g,莪術15g,肉桂10g,陳艾45g,木香10g,草果10g,公丁香10g,水仙子15g,紅花15g,高良姜12g,砂仁6g。用法:共為細末,布3尺折成雙層,內鋪棉花,將藥末鋪在棉花中間,用線縫好,防止藥末堆積和漏出,日夜兜在胃脘部,藥末每隔一月換一次。主治:淺表性胃炎。   ⑨菜油或行氣止痛藥液。用法:使用銅錢蘸油,自上而下反復捋刮足三里、上巨虛至下巨虛。主治:淺表性胃炎。 雞內金10g,香櫞皮10g。共研細末,每服1~2g。治慢性胃炎之食積胃脘疼痛。   萊菔子15g,水煎,送服木香面4 5g。治慢性胃炎之食積胃痛。   畢澄茄、白豆蔻各等分。研末,每服1 5~3g。治慢性胃炎之胃寒脹痛。   苡仁30g,制附子15g。研末貯存,每服1 5g。治胃寒痛。   荔枝核,燒焦,每3g加木香0.5g。共為細末,熱湯調下。治慢性胃炎之胃寒氣滯疼痛。   百合30g,丹參20g。水煎,空腹服。治虛熱胃痛。   百合30g,烏藥9g,元胡9g。水煎服。治虛熱胃痛。   姜黃18g,炒香附15g。共研末,每服2~3g。治慢性胃炎之氣滯胃痛。   黑香附12g,砂仁3g,甘草3g。共為細末,每服2~3g,治氣痛。   五靈脂,研細末,每服6至9g,開水送下。可治慢性胃炎之胃痛。   桃仁、五靈脂各15g。微炒為末,米醋為丸如小豆粒大,每服15~20粒,開水送下,孕婦忌服。治慢性胃炎之血瘀胃痛。   旋覆花、蘇梗各10g,清炙杷葉12g,水煎溫服。可治慢性胃炎之噯氣不止。   訶子6g,藿香6g,白豆蔻6g。共研末,每服3g,姜湯送下。治慢性胃炎之惡心吐酸。   番石榴30g,焙干研細末,過篩。日3次,每服9g,飯前半小時服。治慢性胃炎之胃酸過多,嘈雜   烏賊骨9g,木賊草18g,川軍9g。共為細末,每服6g,開水送服,早晚各服1次。治胃病吐酸水。   香附6g,高良姜3g,水煎服。適用于胃脘痛之泛酸明顯者。   三七粉3g,白及粉4.5g,大黃粉1.5g?旌暇齲咳?g。適用于胃脘痛瘀血證,嘔血黑便者。   金香消脹散:郁金6g,廣木香6g,香附6g,干姜6g。共為細末,日服1~2次,每次3~6 g,米湯送下。可治慢性胃炎之兩脅攻撐作痛、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噯氣者。   胃炎沖劑:鐵樹葉、蒲公英、蘇梗、白芍、甘草、制香附,水煎濃縮,制成沖劑。治療淺表性胃炎。   胃炎煎劑:黨參、白術、茯苓、丹參、香附、高良姜、甘草、青黛。水煎服,日1劑。治療淺表性胃炎。  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部悶脹、疼痛,或惡心、嘔吐、噯氣、嘈雜、泛酸等癥狀。凡具有健脾、和胃、行氣、消痞、解郁、除滿功能的中成藥,都適用于防治慢性淺表性胃炎。目前臨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見中成藥有:   保和丸   主要成分:六神曲、山楂、法半夏、陳皮、連翹、萊菔子。   功能:消食導滯,和胃健脾。   主治:飲食停滯胃脘所致納差、腹脹、泛酸、噯氣等癥。   越鞠丸   主要成分:香附、川芎、梔子、蒼術、六神曲。   功能:理氣寬中,解郁消脹。   主治:胸脘痞悶、腹中脹滿、噯氣吞酸。   香砂六君子丸   主要成分:木香、砂仁、黨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甘草、半夏、陳皮。   功能:健脾和胃,理氣止痛。   主治:胸脘脹悶,嘔吐泄瀉。   香砂養胃丸   主要成分:砂仁、木香、白術、茯苓、枳實、豆蔻仁、厚樸、香附、陳皮、半夏、甘草、土藿香。   功能:健脾和胃,理氣消滯。   主治:納差、乏力、胃痛、腹脹、噯氣、反酸。   舒肝丸   主要成分:柴胡、厚樸、川芎、香附、枳殼、沉香、砂仁、木香。   功能:疏肝解郁,和胃止痛。   主治:兩脅脹痛、腹脹、噯氣、惡心。   氣滯胃痛沖劑   主要成分:柴胡、枳殼、甘草、香附等。   功能:疏肝行氣,和胃止痛。   主治:肝郁氣滯之胸痞脹滯,胃脘疼痛等。   良附丸   主要成份:高良姜、香附。   功能:溫中祛寒,行氣止痛。   主治:中焦虛寒之脘腹冷痛、喜暖喜溫者。   溫胃舒膠囊   主要成分:黨參、白術、山楂、黃芪、肉蓯蓉等。   功能:扶正固本,溫胃養胃,行氣止痛,助陽暖土。   主治: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、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、脹氣、噯氣、納差、畏寒。   陰虛胃痛沖劑   主要成分:北沙參、麥冬、川楝子、甘草等。   溫胃舒膠囊   主要成份:黨參 白術 山楂 黃芪 肉蓯蓉等。   功能:扶正固本,溫胃養胃,行氣止痛   消化道炎癥與潰瘍病防治186問百病百問沙龍叢書  功能:養陰益胃,緩中止痛。   主治:用于胃陰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隱隱灼痛,口舌干燥,納呆干嘔等癥。   養胃舒沖劑   主要成份:黨參、黃精、云參、烏梅、白術、菟絲子等。   功能:扶正固本,滋陰養胃,調理中焦,行氣消導。   主治: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、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熱,手足心熱、口干口苦,納差等癥。   胃乃安膠囊   主要成分:黃芪、三七、合成?啤⒄渲椴惴邸?   功能:補氣健脾,寧心安神,行氣活血,消炎生肌。   主治:胃及十二指腸潰瘍、慢性胃炎。   胃康靈膠囊   主要成分:白芍、甘草、元胡、三七等八味藥物組成。   功能:柔肝和胃,散瘀止血,緩急止痛,去腐生新。   主治:適用于慢性胃炎、胃潰瘍、胃出血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癥。   三九胃泰   主要成分:三椏苦、九里香、白芍、生地 木香。   功能:消炎止痛,理氣健脾。   主治:淺表性胃炎、糜爛性胃炎、萎縮性胃炎等各型慢性胃炎。   猴菇菌片   主要成分:猴頭菌。   功能:消炎止痛。   主治:慢性胃炎、胃及十二指腸潰瘍、胃癌、食道癌。   此外,還有胃蘇沖劑、舒肝和胃丸、木香順氣丸、補中益氣丸等中成藥用于本病的治療,臨床應隨證加以選擇應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mmfy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